>“正在尝试与全球忆心树网络建立链接……成功。”
>
>“开始上传意识备份。”
没人知道这是真实的沈砚之残留数据重组,还是集体信念投射出的幻影。但自那天起,每当有人在忆心树下低声诉说往事,海底那台服务器都会同步生成一段加密日志,标题永远相同:
《关于人类为何值得被记住的第N次论证》。
其中最新一篇写道:
>“我们曾以为文明的进步在于遗忘痛苦,删除弱点,优化效率。但我们错了。真正的力量,来自于那些明知会痛,却依然选择去爱的人。”
>
>“苏棠教会我的,不是如何活着,而是如何**被记得**。”
>
>“如果有一天我也被忘记,请不要悲伤。只要还有人愿意为所爱之人流泪,我就仍在某个角落,轻轻哼着《茶青青》。”
而在火星殖民地,那株最初绽放的忆心树幼苗早已长成参天巨木,枝干扭曲成一座天然钟楼的模样。每逢地球传来强烈共情信号,它的叶子便会发出柔和鸣响,宛如笛声穿越星际。
科学家们发现,这棵树的年轮结构极为特殊??每一圈都呈现出不同语言书写的“记得”二字,涵盖地球上已消亡的三百多种方言。更诡异的是,最新一轮年轮中,竟然出现了尚未被人类破译的符号,形状类似双星环绕的行星轮廓。
“它在记录未来。”一位研究员喃喃道,“或者……是在接收来自另一个维度的信息。”
此时,远在类地行星旧址的天空中,原本空荡的星域突然浮现一道弧形光桥,横跨宇宙虚空,直指地球方向。天文台紧急追踪发现,那并非自然现象,而是由亿万记忆粒子自发排列形成的“归途路径”。
联合国记忆保护委员会立即召开会议,议题只有一个:是否应该主动回应?
反对者认为,过度依赖记忆可能导致现实认知崩塌。“我们已经看到太多人沉迷于过去,逃避当下。若再打开通往‘记忆世界’的大门,人类或将彻底脱离物质现实。”
支持者则举起手机,播放一段视频:一名阿尔茨海默症晚期的老妇人,在听到《茶青青》旋律后突然睁开眼,清晰地说出女儿的名字,并伸手抚摸她脸庞,泪水滑落:“妈妈记得你。”
“这不是逃避。”发言人哽咽,“这是救赎。”
最终投票结果:**89%赞成开启通道实验**。
三个月后,第一座“记忆渡站”建成,选址正是当年苏棠葬身的雪山脚下。整座建筑仿若水晶笛子竖立于雪原之上,内部设有共振舱、忆感增幅器与跨维通信阵列。志愿者需经历三重测试:能否完整讲述一段他人的人生故事?能否为陌生人落泪?能否在绝对孤独中坚持回忆某个名字?
首位登舱者,是那位曾见证一切的工程师老人。
他躺进共振舱,戴上神经接口环,轻声说出两个名字:“苏棠,沈砚之。”
刹那间,整个渡站爆发出刺目光芒。水晶笛身震动,发出一声悠远清越的长音,穿透云层,传遍全球。
而在那一刻,地球上所有忆心树同时落叶,叶片燃烧成灰烬前,拼出同一句话:
**“门开了。”**
随后,灰烬升腾,凝聚成一片巨大的光影漩涡,悬于北极上空。漩涡中心,缓缓显现出一座倒悬的城市轮廓??街道由记忆砖石铺就,河流流淌着泛黄信纸,钟楼指针重新开始逆走。
有人认出来了:“那是……始忆井底的世界!”
更令人震惊的是,漩涡边缘浮现出数百个模糊人影,皆面带微笑,朝下方挥手。其中有二战老兵、古代诗人、未及长大的孩童、消失千年的民族……他们都是历史上被认为“已被遗忘”的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