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辅国当日便是在此楼之上,与那韩将军会谈的?”
青云楼上,站着几个做文士打扮之人,其中一人大约五十来岁,透着股浓浓的书卷之气,正是弘光朝的右都御史,当朝首辅马士英的妹夫杨文骢。
也是此次敕封使团的正使。
“是啊。当时我在荆门州外兵败被俘,被带到襄阳来。当时韩复不过是个小小的都尉,手中亦只有数百兵马。但此人趁着杨彦昌出征未归,趁着路应标兵力单薄的档口,设计逼反城中贼军,又放出降兵劫掠,最后自己出来收
拾局面。经此一役,便叫他将襄阳城握在了手中。”张文富叹道:“这时,离此人领着数十家丁入城,才不过两三个月而已。”
杨文骢等人听了都微微点头,不过表情也算不上特别的诧异。
举凡传奇人物,必有传奇经历。
一个武人在乱世当中,依靠武力,快速崛起的例子很常见,也没什么特别奇怪的地方。
不过,身边却有个年轻人皱着眉头,仔细盘算了一下,用很是怪异的口音道:“当时应该是宁南侯大举攻略江北,贼将白旺等难以招架,这才抽调襄阳城中贼军前去应援的吧?如此,才有了韩复起势的机会。
“不错,确实如此。”张文富道:“不过前提是襄阳城中的三支兵马,两支吃了败仗,独他韩复赢了,这是后来诸事的基础。此人因势利导,能捉住稍纵即逝之机会,也是难得。”
那口音很怪异的年轻人,显然对韩复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,却取得如此功业的同龄人很感兴趣。
接着又道:“我等从过武昌起,就不断听说襄樊营在樊城打了一场大胜仗,杀了鞑子一万多兵马,击溃了吴三桂,还生擒了尚可喜。到了襄阳以后,更是人人都在传说此事,这事到底是真是假?”
他们从南京出来的时候,还只知道襄樊营在鲁阳关歼灭了鞑子小股兵马,阵斩真夷首级两百多个。
相较于江北四镇只会窝里斗,只敢霍霍自己人,襄樊营的这个战绩,已经足够令江左群臣既骇且惊,感到振奋了。
这场胜利,也是促成朝廷能够迅速通过敕封韩复提议的关键因素。
结果,一伙人走到武昌的时候,忽然听说了樊城大捷的事情。
“两蹶名王”“声震荆楚”“甲申以来第一大捷”的字眼,不断冲击着他们的眼球。
好家伙,众人全都傻眼了。
如果说鲁阳关那种程度的胜利,还在大家的想象当中的话,那么樊城大捷这样的战果,已经完全超出了众人的认知范围。
这。。。。。。这也太可怕了吧!
没错,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,众人感觉就是有点可怕。
如果襄樊营真有此等实力的话,那岂止是又一个左良玉啊,简直就是比左良玉还左良玉。
左良玉连被鞑子撵的到处跑的闯贼都打不过,而襄樊营居然可以在与鞑子主力的交锋中大获全胜。
这太吓人了。
“呵呵。”杨文骢指点远处,笑道:“樊城就在对面,看此残破之状,想来确是有过激战的。不过老夫活了五十载,就没有见过不夸大其词的战报。襄樊营应该确实侥幸守住了城池,但至于两名王云云,恐怕就是韩复此人自
吹自擂了。
“应当就是如此。”那口音怪异的年轻人觉得这种说法,才是最接近事情真相的。
不过尽管如此,能在鞑子主力围攻之下,死战不退,乃至击溃清兵,已经算得上是很厉害的事情了。
那个韩都尉,看起来也是个英雄好汉。
此人乃是南京国子监的监生,年纪又轻,正是热血沸腾的时候,最喜欢结交英雄好汉,忠义之士。
已经在心中打定主意,要与韩再兴结交了。
众人闲谈了一阵子,忽听下面传来吨吨吨的撞击声,紧接着,串串铜锣般的笑声响起。
杨文骢等人循声望去,只见楼梯口转出来个穿金戴银,绫罗绸缎的贵妇人。
这贵妇人,胸也大,屁股也大,看起来似乎是个极肥美的,但除此之外,此人头也大,膀子也大,大腿也大,腰更是如同水桶,这样一来,便如一团白花花的肉球,惊天动地,滚滚而来了。
正是中军衙门商事房副主事,青云楼总理孙习劳。
杨文骢与那年轻人对视了一眼,都暗自吸了口气,这吨位,是在秦淮旧院里绝对见不到的。
孙习劳人还未到,笑声先传了过来,口中连称贵客。